先天综合分析,先天分析判断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理解

先天综合判断: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的基本概念。指谓项不是从主项分析出来的﹑但又必然地和主项联结著的判断。也就是指既增加新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换言之,如果有科学知识,如果有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的知识既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同时具有普遍必然性。 康德把先天综合判断作为批判哲学的中心问题﹐从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三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他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提出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在《实践理性批判》里提出道德意志先天法则的客观有效性﹔在《判断力批判》里提出快与不快

什么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1.存在着普遍的先验范畴。2.我们后天获得的经验都必然地经过普遍的先验范畴进行加康德认为:1.存在着普遍的先验范畴。2.我们后天获得的经验都必然地经过普遍的先验范畴进行加工和组织1,2保证了我们某些与经验有关的知识具有恒常性,所以也就存在“先天综合判断”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还给出了相当著名而又相当复杂并且具有很多争议的先验论证(先验演绎),但我没看过。大致思路据说是:3.如果没有先验范畴,那么就没有“先天综合判断”4.如果没有“先天综合判断”,那么就不能有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5.我们有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6.所以有先验范畴声明:本人没读过纯批,对康德理解也十分浅薄,所以切勿把我说的东西当真。在此抛块烂砖,期望康德专家现身说法。

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到底怎么理解?

1.“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性的”是一个先天判断,而“一切事物都是有原因的”是一个综合判断,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性的”这个判断中,“物体”这个主项的定义中,就包括了广延性这个内涵,你可以去了解一下笛卡尔关于物体的定义,或随便查一查一本比较可靠的辞书,就会知道,所谓物体就是“由物质组成的、具有广延性的实体”,广延性这个内涵是包括在“物体”这个主项中的,所以该判断为先天判断;而“一切事物”这个主项并不包括“有原因”这个内容,所以该判断是综合判断。2.就你的话来看,你之所以有这种问题,原因在于你根本没有弄清楚何谓先天判断、何谓综合判断。简单点说,先天判断,就是判断的谓项是含义已经包括在主项里了,比如“所有感冒病人都是人”,“人”这个谓项已经包括在“感冒病人”这个主项的含义里,这个判断具有必然性;而“感冒病人需要服用柴胡”,“需要服用柴胡”这个谓项并不包括在主项里,所以该判断是综合判断。而不是说,你从主项里,“必然会想到”谓项的内容,就说明该判断就是先天判断。因为“必然想到”可以同样归结于经验主义者所说的“习惯联想”,还是有经验性,还是不具有必然性。3.我的建议是,如果想真正搞清楚先天判断、综合判断是怎么回事,光读二手资料是不行的,最好还是要读康德的原著,起码该读一读《纯粹理性批判》与《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不读原著,光读一点二手资料,就想把康德弄明白,不现实。4.我也是高二学生,也很喜欢哲学,QQ378147278,欢迎交流。

康德为什么提出先天综合判断?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德意志民族严谨、统一的民族性格,时代的启蒙精神和历代哲学思想家的不懈努力将西方哲学推到一个极大的高度。而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则是西方理性精神的典范。他就像一条哲学之河的交汇点,从前的经验论、唯理论在这里汇流,以后的辩证法、唯物论在这里发源。康德一生受到卢梭的自由思想、莱布尼茨的行而上学、休谟的怀疑论等的影响,他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先天综合判断”,这种思想在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1787年)和《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从哲学史上说,康德关于先天综合判断的学说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知识论的综合。”[①]它引发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这场革命的任务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解决“形而上学”如何才能成为一门科学的问题。休谟为了把传统的行而上学从人类知识领域割裂出去,他将知识从逻辑形式上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分析命题的谓词包含在主词之中,它也是必然命题、先天命题。综合命题的主词与谓词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蕴涵关系,所以它是偶然命题、后天命题。康德认为不能将判断的逻辑形式与它们的内容和性质混为一谈,综合命题也可以是先天的、必然的,于是他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命题。《纯粹理性批判》着力揭示的就是认识的先天原理。人类理性由先天的因素,保障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康德认为,人类理性的知识从根源上说皆源于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代表了人类理性的根本能力。“物自体”通过“直观形式”产生“感性直观”;“感性”作为一种接受能力,将“感觉材料”组成“经验”,既而形成“感性认识”;“感性直观”的质料是后天的、客观的,“感性直观”的形式是先天的、主观的。时间和空间是人类唯独具有的两种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空间是我们的感官接触到的外在现象,空间的纯直观性使几何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时间是我们的一是直接感受的内在现象,时间的纯直观行使代数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众所周知,几何、代数组成了数学。“康德的先验论是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的结合,他总是一方面强调人类认识的形式是先验的、主观的,另一方面又坚持说,主观性时只有在被动运用于感觉材料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才能成为决定经验的先验条件;脱离了感觉材料的纯形式不能成为人类知识的一部分,不能表达为先天综合判断……”不管是回答“纯粹数学何以可能”,还是其他的问题,康德给我的感觉总是显得睿智而折衷的。上述引文使人联想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脱离客观物质世界单独存在。康德在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形式逻辑“判断表”的基础上,根据判断与知性形式一一对应的关系,把形式逻辑引进认识论,推导出了“范畴表”。他将“形式逻辑”更进一步发展,把自己的知性理论称为“先验逻辑”。康德认为知性综合是一个从领悟到想象,再到概念的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自然科学知识表现为一系列的范畴所构成的规律,规律本身就是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因而判定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先天的知识,同时自然科学的知识又不是靠分析得出的,而是依靠经验。它的命题只能是综合命题。既然自然科学知识,既是先夭的,又是综合,那么自然科学知识当然是先天综合判断。先验范畴规定的一般自然法则表达为先天综合命题,康德提出“为自然界立法”的观念:“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必然在我们心中,即在我们的理智之中。”先验理性论回答“行而上学作为人类禀赋何以可能”的问题,又部分地回答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传统逻辑的推理形式的直言三段式、假言三段式、选言三段式分别对应着灵魂、世界、上帝,它们是康德所谓的“先验理念”。他认为人类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先验、经验、超验。在理性宇宙论的四组二律悖反中,康德在世界观的领域也企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矛盾。正如康德自己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写道:“理性的认识可以用两种方式同它的对象发生联系,一种是只对其对象以及对象的概念(概念必定另有来历)进行规定,一种是同时也使其对象成为现实的。前一方式的知识是理性的理论知识,后一种方式的知识是理性的实践知识。无论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知识,其中都含有纯粹的部分,这也就是理性完全地先天地规定它的客体时所依据的那一部分,其分量不论多少,都必须事先单独论述,而且必须不同那些出自其他来源的东西混为一谈。”行而上学分为科学的行而上学和道德的行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指出:不仅要依靠善良意志的自律的“绝对命令”来指导人们的道德理想,也还需要“道德公设”的鼓励作用。康德通过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以人为自然界立法,以自由为人立法。“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批判哲学的精粹,为整个批判哲学甚至整个先验哲学起到划时代的作用。它全面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基本原理,以先验哲学的角度丰富了认识论,并在此前提下创立了先验逻辑;它对人类理性固有矛盾的解释,直接成为思辨辩证法产生的前提。另外,它从先验逻辑的层面对独断论、行而上学的批判,触动了传统行而上学的要害。这些都直接成为当代哲学的思想源泉,它也是康德哲学经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康德为什么提出先天综合判断?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德意志民族严谨、统一的民族性格,时代的启蒙精神和历代哲学思想家的不懈努力将西方哲学推到一个极大的高度。而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则是西方理性精神的典范。他就像一条哲学之河的交汇点,从前的经验论、唯理论在这里汇流,以后的辩证法、唯物论在这里发源。康德一生受到卢梭的自由思想、莱布尼茨的行而上学、休谟的怀疑论等的影响,他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先天综合判断”,这种思想在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1787年)和《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从哲学史上说,康德关于先天综合判断的学说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知识论的综合。”[①]它引发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这场革命的任务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解决“形而上学”如何才能成为一门科学的问题。休谟为了把传统的行而上学从人类知识领域割裂出去,他将知识从逻辑形式上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分析命题的谓词包含在主词之中,它也是必然命题、先天命题。综合命题的主词与谓词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蕴涵关系,所以它是偶然命题、后天命题。康德认为不能将判断的逻辑形式与它们的内容和性质混为一谈,综合命题也可以是先天的、必然的,于是他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命题。《纯粹理性批判》着力揭示的就是认识的先天原理。人类理性由先天的因素,保障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康德认为,人类理性的知识从根源上说皆源于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代表了人类理性的根本能力。“物自体”通过“直观形式”产生“感性直观”;“感性”作为一种接受能力,将“感觉材料”组成“经验”,既而形成“感性认识”;“感性直观”的质料是后天的、客观的,“感性直观”的形式是先天的、主观的。时间和空间是人类唯独具有的两种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空间是我们的感官接触到的外在现象,空间的纯直观性使几何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时间是我们的一是直接感受的内在现象,时间的纯直观行使代数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众所周知,几何、代数组成了数学。“康德的先验论是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的结合,他总是一方面强调人类认识的形式是先验的、主观的,另一方面又坚持说,主观性时只有在被动运用于感觉材料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才能成为决定经验的先验条件;脱离了感觉材料的纯形式不能成为人类知识的一部分,不能表达为先天综合判断……”不管是回答“纯粹数学何以可能”,还是其他的问题,康德给我的感觉总是显得睿智而折衷的。上述引文使人联想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脱离客观物质世界单独存在。康德在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形式逻辑“判断表”的基础上,根据判断与知性形式一一对应的关系,把形式逻辑引进认识论,推导出了“范畴表”。他将“形式逻辑”更进一步发展,把自己的知性理论称为“先验逻辑”。康德认为知性综合是一个从领悟到想象,再到概念的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自然科学知识表现为一系列的范畴所构成的规律,规律本身就是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因而判定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先天的知识,同时自然科学的知识又不是靠分析得出的,而是依靠经验。它的命题只能是综合命题。既然自然科学知识,既是先夭的,又是综合,那么自然科学知识当然是先天综合判断。先验范畴规定的一般自然法则表达为先天综合命题,康德提出“为自然界立法”的观念:“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必然在我们心中,即在我们的理智之中。”先验理性论回答“行而上学作为人类禀赋何以可能”的问题,又部分地回答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传统逻辑的推理形式的直言三段式、假言三段式、选言三段式分别对应着灵魂、世界、上帝,它们是康德所谓的“先验理念”。他认为人类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先验、经验、超验。在理性宇宙论的四组二律悖反中,康德在世界观的领域也企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矛盾。正如康德自己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写道:“理性的认识可以用两种方式同它的对象发生联系,一种是只对其对象以及对象的概念(概念必定另有来历)进行规定,一种是同时也使其对象成为现实的。前一方式的知识是理性的理论知识,后一种方式的知识是理性的实践知识。无论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知识,其中都含有纯粹的部分,这也就是理性完全地先天地规定它的客体时所依据的那一部分,其分量不论多少,都必须事先单独论述,而且必须不同那些出自其他来源的东西混为一谈。”行而上学分为科学的行而上学和道德的行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指出:不仅要依靠善良意志的自律的“绝对命令”来指导人们的道德理想,也还需要“道德公设”的鼓励作用。康德通过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以人为自然界立法,以自由为人立法。“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批判哲学的精粹,为整个批判哲学甚至整个先验哲学起到划时代的作用。它全面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基本原理,以先验哲学的角度丰富了认识论,并在此前提下创立了先验逻辑;它对人类理性固有矛盾的解释,直接成为思辨辩证法产生的前提。另外,它从先验逻辑的层面对独断论、行而上学的批判,触动了传统行而上学的要害。这些都直接成为当代哲学的思想源泉,它也是康德哲学经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怎么理解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和后天分析判断?

怎么理解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和后天分析判断,我觉得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因为有些人的先天情况就是非常好的,有些人后天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

返回顶部